高中组 题二 感悟工匠精神 张书瑞
十年磨一剑,不一定出于干将、莫邪,但是只充其磨一年量只能磨出一把好剑而已。
——题记
“慢慢的,对,不要急!慢慢来……”
临近小升初时,当别人刷题时,我还在练字。俗话说:字如其人。谁喜欢看一张眼斜口歪的脸呢?老妈常常“夸”我,适合当医生,写字如处方笺,难认!(哎,其实人家医生的字是飘逸,与我不是同一风格)妈妈为了拯救我,一口气买了五本字帖,对我进行魔鬼训练。不多,不多,也就是一个晚上十几页已!书桌旁的垃圾筒里写空的笔芯越扔越多,可是这字嘛,哎,并没有因此看上去英俊一点点。
老妈长叹一声后,决定手把手教我。妈妈教的学生写出的字一个比一个漂亮,但是自己的儿子……妈妈用被粉笔泡的干枯粗糙的手握着我的手“慢慢来,不要急。写字前要成竹在胸,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脑子里先装好这个字的漂亮样子,再把每一个笔画写好……”
那段日子,我忘了隔壁的班花与电脑游戏,满脑子琢磨的是字的笔顺和如何运笔。在墨香的浸染下,我竟有了领悟:这写字就象打太极拳,气定神闲,一招一式都不能慌乱。我窃喜着,自以为悟出了书法的精妙。然后又告诉自己,我是一粒微尘,正遨游在中国文化的博大中,我所窥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了一家茶叶店….
妈妈在问着价钱,品着成色,看来要一些时间。于是,我同茶店老板攀谈起来:“叔,教我泡茶吧!”老板边摆放茶具,一边悠悠地说:“这饼茶是昔归古茶,十分耐泡,多次冲泡才出味道。泡出的茶水滋味浓,口感柔顺且有回甘。”一边说着,冒着热烟的水已经注入茶壶了。我知道,这叫洗茶。等第二次冲泡的茶水倒入杯中,我已经迫不及待了,端起一杯就想饮。没想到老板却一把夺过了杯子。我想,也许是我失礼了,连忙说:“叔,您先请!”他笑道:“还不能喝,还要泡七次。” 七次?逗我呢?老板只是笑笑,并有有条不紊地重复着注水后再倒出。“前几次的冲泡只是把茶叶表层的附着物冲掉,第七次才能把茶叶里的香味泡出来,这才是精华。想要品到泌心的茶香要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又是一句“慢慢来。”
看中国书法,大笔一运,不慌不忙中峰回路转,成就的不只是字,而是一件件艺术品。 运笔虽缓,却不失劲道,甚至可以入木之三分。
一人,一案;一笔,一纸,慢慢来。慢不是保证写的速度,但能保证字的质量:慢,不是运笔无力,而是想写得更好!
茶,一把晒干的树叶,是经过了火的淬炼、再沐浴几次酣畅的阳光 ,慢慢的,这把树叶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它只等着被水唤醒,变成一碗碗沁香的饮品。其间,付出的不仅是精力,还有时间。不经过漫长的磨砺,又怎能凝炼出香?慢慢来,慢慢泡,七次,这才冲泡出一碗好茶。我想,制茶匠一定是一拉哲学家,他揣一份情怀与执着,在坚守中创新突破,精雕细琢出的芳香,你还没来得及称赞时,他却只留一个深邃的背景。他情怀又岂在一片茶叶。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习总书记重申“工匠精神”。这个现代的新创词汇所包含的,其实在中华文化中早有体现。不仅在书法、茶文化、乃至武术、饮食、酿酒等都有体现。用一个现代词汇来概括中华文化之根,那么“工匠精神”是最合适的。
先祖以工匠精神淬炼了火药、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打磨出了指南针,哼着戏曲踏出了丝绸之路。当代人以工匠精神让神舟飞天,让蛟龙下海。新世纪人才筑造出一个又一个网络神话——网购、移动支付,能工巧匠把高铁线却越修越远,把中国的友善传向世界;世界人的目光沿着一带一路聚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一定让世界惊叹!
台州市洪家中学高一8班张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