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龙应台如是说。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这根细丝最主要的部分就在于它面对多元社会的态度:唯有姹紫嫣红才是满园春色。
在全球化,建设“包容性”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共同参与”成为协调中国与世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江南九月,杭州西子湖畔,习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发表了“包容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对外开放,包容共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响应,时代的大幕被拉开。他还提出:“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由此看来,建设包容型的社会已然成为我们发展的长远目标。
自古以来,中国就用此伟大的胸襟书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唐代的长安,容纳了多元的文化,留学生的科举,多种文化对手的和谐,都在这里展现。我们欣赏长安,是因为它有充足的自信,不担心外来文明会把自己淹没。说得更准确一点,它对这个问题连想都没想过。就像一个美丽的山谷,绝不会防范每天有成群结队的鸟雀蝴蝶从山外飞来,也绝不会警惕陌生野花异草在随风摇曳。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这样评价:“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这里的心态,说的就是一颗不害怕本民族文化被同化,欣赏他国文化的包容之心。
放眼世界,中国自古以来的包容已是中外和平互助,共同发展的注脚。亚洲经济投资银行以中国为核心,利益惠及亚洲多个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沿着古丝路开辟了一条“21世纪文化交流带”,在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下,沿线的民族风情,璀璨的文化遗产等保护工作欣欣向荣。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方兴未艾的今日,一些资本主义大国却为一己私利,拥有霸权主义思想,这种行为加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这样的世界,一边春花烂漫,一边荆棘丛生;一边天堂仙境,一边人间炼狱。这该如何安宁呢?
所以,在国际关系中,中国更应该担好大国的责任,与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演绎一曲春意盎然的乐章。国与国之间的包容,也因投射到社会建设、个人发展之中。
国家企业不应以垄断为目标,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每个自主创新的企业都获得了价值认同。在中国教育领域,高考体制改革将社会包容性贯彻到底。选科模式尊重每个同学兴趣与能力的结合,这何尝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呢?
约翰▪多恩在诗中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大陆。”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时代的自由在于它的容积,而非面积与长度。
在这满园春色中,既见君子,云胡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