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二题】何以化成 王贝迪
何以化成
王贝迪
《易经》有这样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是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那么如何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呢? “化成”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体现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我们要重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一些统治者就开始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唐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就得益于其开明的统治政策,皇帝积极地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中国成为了许多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在后来由波斯传到欧洲,中国不但繁荣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而唐代的诗歌文化群星璀璨,许多伟大的诗人就诞生在唐代,“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他们二人的诗篇仍被我们歌颂,许多外国人也对此啧啧称赞,有些外国人给自己取的名字,不再是影片上酷酷的李小龙之类的著名影星,而是取名为李白等盛唐的大诗人。这足以体现唐文化影响之深远,文化传播意义之重大。
反观不那么注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明清时期,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诗歌早已没了唐朝的狂放自信,哪还有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明朝前期台阁体只追求歌颂皇帝的功德,清代晚期的竟陵派艰涩隐晦,远不及唐代的壮志豪情。那闭关锁国政策压抑了近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错失了发展的良机。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提升综合国力时,愚昧的清人们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如果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播和交流,那么文化将难以得到茁壮成长,也难以促进社会进步。
如今的中国重视起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带一路构想,传承和提升了古丝绸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而且现在已经取得了许多经济和文化上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走进中华文化,想要了解中华文化,想要来中国看看,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不再是一个落后的,蒙昧的国家,不再认为中国人还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认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友爱,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外国人对中国评价的改变,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还体现了交流与传播对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得以“化成”从而发展文化本身,封闭从来不能造成文化的繁盛,交流与传播才能。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挥其驱动力的重要作用,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从而发展文化,繁荣文化。
作者姓名:王贝迪
学校:浙江省田家炳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7班
指导老师: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