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方寸之间 刘彦茗
或许是学习书法的原因,我对篆刻有着特别的感情。方寸之间,或是大气磅礴的寥寥几字,或是排布精巧的十数字,亦或是生动形象的象形文字,无一不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字的巨大魅力。冰冷的石块与鲜红的印油交汇,沉淀千年的石料与文字在一瞬间尘埃落定,在薄薄宣纸上烙下来自千年以前的深深印记。那抹红色,像是天边飘来的花瓣,娇美动人;像是异域美女眉间的一点朱砂,令人心驰神往;又像是少年胸中翻涌着的一腔热血,汹涌澎湃。
源于这份喜爱,我不假思索地报名参加了学校内组织的篆刻兴趣班。老师从书写开始教起。篆书不似行楷,有独特的端庄风韵。是啊,只有这样的文字形式,才能与石块的厚重完美融合。接下来刻的过程亦让我无比激动。同样坚硬的石块与刻刀,在彼此的对抗中,石块先败下阵来。在老师的手中,刻刀像一支笔,缓慢却坚定地一点一点写下那古老的文字,诠释着它的美丽。似乎很简单啊,我心想。可当自己真正尝试的时候,明明在老师手中使得风生水起的刻刀,到我手里却变得青涩。哪怕只是刻下一笔,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不一会儿,额头便已沁出了汗。
我开始感到奇怪,为什么古人要用石头来做自己文字的载体。篆刻的过程并不简单,不如以泥刻制,再烧制成瓷来的方便。坚硬,便携是一个原因吧。那又是什么让古人一定要留下,要传承的呢?仅仅是文字吗?
忘记是在哪里读到这么一个故事:文革时期,一人在著名篆刻家处订做了一方印,可篆刻家却在文革中失去了性命,临终前特意托好友保管印。这位友人同样冒着生命的风险,终于将印转交到了订做人的手中。此人知道噩耗后,痛苦不止,抚琴以忌亡人。此后再无这般好印。
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稍一不慎便会被打成右派,被批斗,被羞辱,有的人甚至丧命。可却有人为了一方印不惜冒巨大风险。我开始明白,一方小小的印中,蕴含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正像上文中人以身护印,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许多人在逃亡途中带着那些故宫中的遗世珍宝。一路艰险。山路,水路无比难走,可他们坚持着,用一己之力守护者这些宝贝。他们不是贪图钱财,而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在他们心中默默生长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
我想,我已经看到了那小小一方印中不仅仅浮于表面的美好。刀下一笔一划的深刻与坚定,刻去的是石,而留下来的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啊!难怪那一刀刀刻得如此之深,那是要深深刻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去啊!
重新领会这方寸之间的深深内涵,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重新执刀,沿着写好的篆字一点点刻下,心中的某处也在被刻上些什么。或许,我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做不了乱世中的英雄,一生只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可在方寸间体悟到的这种精神,将在我心中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扎根。
刘彦茗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高中 高一(4)班
指导老师:孙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