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文化氤氲药草香(张钰薇)
文化氤氲药草香
你曾嗅到过文化的气息吗?
在秋的风中,它流浪。穿街走巷,不经意间入你心房。于是忽地想起,记忆中,也有那么一条曲折的巷,也有一家古朴的药堂,端庄安定,惯看门前往来人。
一脚踏入之时,心情必然是紧张的。眼前药柜繁多,他布衣端坐堂前,细细将你打量。你见到他半眯的眼,眼角的纹,愈发惴惴不安——他和吱呀的桌椅一般旧。但这儿总有一股气息,紧紧萦绕身边,将你挽留。药草味儿自里屋传来,浓郁却不甚吓人。待你渐渐适应,老中医却起身,手执小称,不紧不慢自众多药柜中取出心中所想。
拎着小包的药归家,你将它们并入罐子中。一个下午的小火慢煎,水声咕噜,罐亦嘟囔,满头大汗。此时若搬一把藤椅,借半扇阳光,就着药香品书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数十味药呢,树上长的,土里藏的,水里大的,历经九夏三冬,将天地之气息皆娓娓道来,确实沧桑,但也苦里藏香。这是一股历史的气息,是中华土地上的厚积薄发。
然而品药总比品茶要辛苦些。初入口时,只觉着其味苦而熏人,几日内仍是不可适应。直至古人“良药苦口”的话似乎灵验,你才开始相信,开始心平气和地喝下一碗药。诚然,良药从来不祈求人的理解,它总归是孤傲地立在那儿,等着人发现它的妙不可言——于是你“始信壶中药”。
于是再次步入药堂之时,一切都不一样了。堂前缺了一角的“日月回春”联子洗净铅华,堂中老人鬓角花白,桌上的茶气息均匀……各色各样的人齐聚,然而都静默,心照不宣将一片宁静留出。这时你便有了错觉,仿佛历史更替中,这人来人往总也不停息,但唯一亘古永存的是这古朴的药堂,是里头悠悠的药香。
你隐隐向中医露出心声,老人家终于一笑。这时他才会絮絮说起这辈子对中药的敬佩。中药治病,但更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治看得见的病,还治心病。治病先治心,中医里头讲究的“阴阳合”、“五行归”、“天人应”,看似玄乎,实则是对此最好的解释。人在自然里头,人心所想即自然造化,脏腑经络即自然规律,以自然之物治心里的苦,再好不过。想来华夏泱泱,中药文化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里头,小火煎熬了几千年,才将天地人间百味都熬入了骨。药是变的,融入中华脊骨的气息却是不变的,从来是平淡从容,先苦后甘,不卑不亢。
人总是觉着,“药”不吉利,唯有在病痛之时才会想到吃药,想到老祖宗的“天人”道理。其实不然,中药文化已交织于炎黄子孙的生命中。鲜为人知,历史上思想大爆发之时,往往亦是中药学最为蓬勃发展之时,譬如先秦的那场百家争鸣。看似普通的一碗药中,谁知它融合了多少先贤的智慧?古今人也惯用中药表志向,取“长卿”、“沉香”、“杜仲”等为名,教人中正,清高又温厚,儒、道、释的幽深意味品之不尽。且中药同书、茶、字画同伴而行,千年来文化不断积淀。煎药之时,又是将药材共治一炉,“君民”相济,长短相接,更有成人之美,俨然便是一个社会表态……“天文”与“人文”合一,继而“化成天下”。细细说来,才惊觉中药便是中国人的魂,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传统文化之根。
中国的中药,自己说好,自然不算,也需同“西药”相互交流,而这更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常常是藏在“丝绸之路”、 “马可访华”、“下西洋”等系列著名故事中较隐蔽的细节里。这一交流,中药便更能“对症下药”,西药也大大拓宽其视野。二者在“化成天下”的道路上是共进一步,然而吃药的人却跑偏了——多数现代人不愿忍受“良药”的“苦口”,于是胡乱吞咽西洋所谓“胶囊”、“颗粒”。只求方便与速成,将中华自古的从容不迫抛于脑后,其结果便是,这儿舒服了,那儿又犯了病。是药三分毒,若吃药如吃饭一般饿,那么药与毒还有何区别?中药教我们的,是静心修养,莫急于求成。它的好处,日久天长方可显现。
文化藏匿在历史之中,不动声色暗示,做人也好,社会发展也好,皆需积累酝酿。西药如一针兴奋剂,对奄奄一息之人确实卓有成效,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人文”若要“化成天下”,应似中药一般,小火慢煎,日积月累,怎可妄想一碗药消一生病?吾辈恰似堂前中医,开方、取药、煎药、服药,一举一动之中,性情养成了,文化传承了,陈疾新病亦渐渐好转,社会人文弊病才可祛除。
再闻风里浅浅中药气息,眼底似浮现那片氤氲。会心一笑,文化悠悠如药草香,药香传入百姓家。
张钰薇
普陀中学
高二(6)班
指导老师:韩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