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从中国文人看中国文化 王一帆
自小喜欢墨香味,它是新书的味道,抑或是写毛笔字时的墨香四溢。因此常常会循着墨香,凑上去看别人写毛笔字,久而久之,也对这种黑白之间的字符产生了兴趣。
四年级时,爸爸见我喜欢书法,便找了相识的平伯教我写毛笔字。平伯是个和蔼的人,约摸五十岁上下,他的家里充溢着好闻的墨香味。我一边贪婪地嗅着“云中燕”牌墨汁的清香,一边走到长案边看平伯写字,“伯伯,我也想写这种字!”平伯抬头笑笑:“这字不好写,初学毛笔字的人都是先从隶书学起,不如你先临摹史晨碑吧。”我含含糊糊地点点头,平伯打开木柜,取出几张毛边纸,平摊在长案上:“喏,你看毛笔是这么握的,你也试试看。”平伯握着我的手,在毛边纸上运笔。“隶书最讲究的是蚕头燕尾,今天我们先学横画。”机械地重复着横画的“切提顿提”是无趣的,不过,墨味和陈纸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勾住了我的嗅觉神经和心。
此后的每节课,都是我看平伯临摹史晨碑,正如平伯所说:“我只是给石碑上拓下来的没有生命的字注入了生命而已,而你要学的就是如何赋予字的灵魂。”毕竟是小学生,回家后我常常把练字抛于九霄云外,直到下一次上课前才想起来字还没练,于是我学着平伯的样子握着毛笔飞快地在纸上“画”出字的形状。每次把作业交给平伯点评,他只说:“看惯了行家运笔的严谨,挥洒自如的字让我耳目一新”,彼时不懂事的我,听了这话,心中窃喜。
小学毕业了,平伯送我两块章,一块是名章,另一块是“静能生慧”。初中,我搬离了原来的住处,学业的压力汹涌而至,去平伯家的次数也少了。
初一上学期考AB级,不得不为了这事儿去找平伯。平伯给了我复习资料:“只要理论过了,写字这方面,以你现在的水平,市A级是可以过的。”说罢,又是淡淡一笑。后来,我过了市A级,但是,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去过他家。
中考结束,我考得不理想,得知定会与Z中失之交臂,我心灰意冷。关了手机,趴在桌前看书,却看不进去,索性扔了书,忽然发现书橱的下方露出一星米黄色,它是什么?我打开橱门,抽出了它,是平伯临摹的史晨碑!我看着它,忽然想到我已经两年没碰毛笔了,今天无事可干,就写会儿字吧。打开干涸的砚台,拿起尘封已久的“云中燕”墨瓶,向砚台中倒入墨汁,加五滴水,依旧是那个自己琢磨出来的最合适毛边纸比例。提笔写字,手感生疏,于是信手胡写,涂涂画画,那种握毛笔的感觉又回来了。于是写了三张,平伯关于写字要领的提醒逐一在耳边响起,在蚕头中起笔,在燕尾中回锋,我的心渐渐归于平静。
在我心里眼里,平伯一直是个标准的中国文人,他温和幽默,淡定自若,甚至还带着一些市井气息,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缩影。
而与之呼应的,是中华文化。它与琥珀有许多相似点。
琥珀温润,当远古时期的松脂从松树上缓缓淌下,带着金黄色的芳香,无声入土入海,当千万年后的人们发现它们,不得不慨叹:是岁月的打磨给了它厚重的质感,与众多众耀的宝石不同,它含蓄稳重,温润谦和,中华文化亦然。
琥珀包容,松脂滴从松树干中缓慢渗出、下淌,它会把一切试图与它抗争的事物包裹起来,是那微小的生命,甚至是沙粒土屑。当人们发现它时,它已经定格了久远的美好,使它们鲜活的样子得以留存,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价值,中华文化亦然。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保证了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雅俗共赏,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所有人都能找到文化归属感。当然更多时候,它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善于与各种外来文化结合,这归功于中华儿女的智慧。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这些结合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古风歌曲的走红,近期《中国新说唱》中制作人、选手大秀中国风rap,再度引起了人们对rap这种美国街头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现象的关注。
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本国的文化感到自信自豪。
衷心祝愿中华文化越来越好。
作者姓名:王一帆
学校:舟山南海实验高中
班级:高一(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