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7题】我们的根(姜芷惠)
我们的根
姜芷惠
我一直以为“文化”一词,非常高大上。它作为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模样。的确,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都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尊敬、继承和发展,但是,因为这一份敬重,我从未想过很重要的一点:文化也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文化并没有我所想的那么高大上,我突然明白了这一点。文化其实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大到北京的故宫、四合院,小到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汉字,这些其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的对联。
对联,其实是一种对偶文学,读起来朗朗上口。对联的要求也颇为讲究,大概包括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仄起平落、结构相同这样四点。它起源于桃符,王安石的元日中便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对联的种类也有很多,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讴歌永垂不朽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些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太远了,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春联才对。
提到春节,我们不由的就会想起春联。春节一到,家家户户就会在自己的门上贴上春联,用来期盼明年的好运。从前,我们会在红纸上用毛笔自己写春联,当时的人们可个个都写的出一手好字。现在,大家大都买写好的春联来张贴,虽说比当初的样子华美了不少,当千遍一律的流水线制作,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一点人情味。而读对联的顺序,也被人们所慢慢遗忘。记得今年寒假,我去奶奶家过春节,到了该贴春联的时候,我的哥哥们竟然不知道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贴春联。最后,还需要我来为他们指点一二这无疑是让人觉得可悲。我们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遗忘些什么,但是,有些东西,应当是刻在骨子里,永世不忘的。
我生活在一个小山城中,说是山城,这里也真的名副其实,随处可见的低矮小山,为这个小城平添了几分绿意和诗意。从小,父母就喜欢带我去爬山。小时候,我爬不了多少高,只在最低处的动物园玩,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我越长越高,也越爬越高。我爬上了一座的凉亭,父亲便会问我:“它上边写的是什么啊?”他问的,自然就是刻在凉亭上的对联了。我不太看的来繁体字,便一字一字慢慢的认,等字都认得差不多时,就连在一起读一遍。最初,免不了会弄错顺序,然后被嘲笑一通,读的多了,似乎就掌握了某种规律,不会再读错了。后来,我明白了,这种规律就是“仄起平落”,虽说我当时还不懂平仄音是为何物,但有些东西是深入骨髓的,不需要你过多理解,过多解释,只要读上一遍,所有的一切就都已经落定。这时,你便会感到惊奇,感到喜悦,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么温暖,有那么坚强,仿佛是与你多年不见的知己再次重逢一般,让你禁不住的感慨,回味。几千年来的一切,在这一刻,似乎全都懂了。
文化听着冰冷,其实内在温度极高。它绝不是高高在上供着的,它其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对对联。上联为:细羽家禽砖后死。按照词性相对的规律,我们顺利的对出了下联,但结果却让全班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下联为:粗毛野兽石先生。然后,我们知道,这其实就是一个小孩子与他的老师石先生的一则小故事,故事虽短,但带给人的欢乐却不少。我想,这大概就是对联这类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是一种让人尊敬又让人忍不住去亲近的魅力,是一种让我们牢记一生的魅力。
世间万物都是有根的,我们的民族之根,就渗透进了这些传统文化中。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化产品的更新与发展,大家渐渐的遗忘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亲眼看见过一座又一座的古建筑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让人生不起好感的高楼大厦,我也曾亲耳听闻过一个又一个的传统技艺的失传。我说过,有些东西应该是永世不忘的,于是,我们的试卷中开始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考点,但,这样的文化就失去了它该有的那一份热度,逐渐冰冷了。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它与我们的生活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也看不见对联、书法了,我们难道还能从那冰冷的白纸中重新找回吗?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并非已经束手无措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之牢牢记在心里。这不仅会成为你一生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万物皆有根,所以,不要将我们民族的根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连根拔起。
作者姓名:姜芷惠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5班
指导老师: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