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寻访舟山的龙文化 (朱勃衡)
寻访舟山的龙文化
朱勃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蕴含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我的家乡舟山群岛,崇尚信仰的则是龙文化。
【龙文化是群体信仰】
舟山四面环海,先民们世代以捕鱼为业。“外海孤悬处”的舟山海面风暴频生,加上那时候渔捞工具简单,“三寸板内见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渔民出海常常九死一生。对茫茫大海的恐惧,让渔民们便海底住着海龙王,捕获多少全靠他的恩赐,而自己的旦夕祸福更是掌握在他的手心,唯有向龙王祈求才能赐福避祸。
舟山民间龙信仰的兴盛,还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地处海岛,无外来水源补给,淡水全都依赖降雨,并且舟山多丘陵,蓄水能力弱,因此常常遇到干旱。这时能“呼风唤雨”的龙,便成了人们祭拜的对象。我想,正是出于对海龙王既畏又敬的心理,才有了“请龙王”、“敬龙王”、“祀龙王”、“谢龙王”等群体祭祀、群体祈愿,并逐渐形成了渔村特有的民间习俗,使海龙王成为了群体信仰。与观音信仰不同的是,龙信仰的祈愿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个群体。在舟山所有的龙王宫或龙王庙中,均可看见高悬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匾额,显示着舟山百姓心系家国的美好景愿。
【龙文化无处不在】
时至今日,海岛的任何地方,都还能看到“龙”的痕迹,寻访到龙文化。龙宫是民间龙信仰的归宿,宫中有龙王塑像,一般建在龙潭边或海边。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舟山有龙王宫庙60余个,占当时舟山全部宫庙的1/7。与龙有关的元素,更是渗透在渔民的生产劳作、衣食住行里。渔民把赖以生存的渔船称作“木龙”,并以龙的身体部位来称呼船的各个部位:船的筋木称为龙筋,船的骨架叫做龙骨,船头下首称龙下头,新船骨架搭成后,放进孔洞里的“龙魂灵”,所用的钢板、铜钱、银元等物,须有“龙喷水”“龙腾四海”等图案。船饰也与龙息息相关,船眼睛恰似一对圆睁的“龙眼”;船舷两侧描着的是“二龙抢珠”或“双龙戏凤”,驾驶台上挡浪板上画的是“龙宫借宝”或“张羽煮海”,最有趣的是船屁股上画一幅龙外甥,即“海泥鳅”,意喻“小小泥鳅,掀不起巨浪”,以求捕鱼时风平浪静,平安顺利。
舟山渔民衣着打扮的服饰体现出对龙的崇拜。其中,以舟山“龙裤”最具特色。据传,龙裤始于康熙年间,特征为直筒大裤脚,裤腰宽松并左右开衩,前后叠皱成纹,在裤腰的开衩处有四条带子,用于穿戴时束腰保暖。渔民冬天出海要穿一种厚的袜子,俗称“龙袜”,海上捕捞时穿的长统靴子又名“龙靴”。渔姑戴的花头巾上绣金龙、白头巾上绣的往往是条小青龙,俗称“龙巾”。
【龙文化各具特色】
舟山群岛共有1390个岛屿,其中住人岛有90个以上,诸多岛屿星罗棋布,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龙文化。
虽然都是海龙王,但地方不同,海龙王的化身各不相同:岱山的棕缉龙是棕缉绳,定海小沙岭脚下的韭菜龙是身上长着韭菜花纹的小海鳗,著名的岑港白老龙则是猫虎鱼……据方志记载,舟山主要有三条大龙——灌门龙王、桃花女龙和岑港白老龙。除此之外,展茅的“管家老龙”也非常著名。这真是“一地一龙王,各村各龙王。”各地的庆典活动也各不相同:大展庙会舞龙,六横赛龙舟,虾峙开捕节祭海;各种与龙有关的传说——桃花岛小龙女传说、普陀山龙女拜观音、金塘的煮海治龙王、沈家门龙王失印服渔翁;还有与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地名——岑港白老龙、马岙龙潭坑、六横龙山……
【龙文化是精神力量】
但众所周知,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龙到底象征着什么?其实,对于舟山人来说,龙的信仰与崇拜只是外在,其内涵是舟山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于大海斗的生存实践中,内心滋长的一种顽强坚韧、海纳包容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通过龙的信仰传承、积淀了下来,崇拜龙、信仰龙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舟山的人并不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低头,而是把感情加注于龙,自身则毫无畏惧地去抗争,而“龙泽于民”的大同和献身精神,也在生存斗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渔民在大海中需要人与人、船与船之间的配合和相互扶助,狂涛巨浪中,更有舍身为人的英雄行为。
源远流长的龙文化涵养了舟山人龙的精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祝愿我的家乡,能像龙一样腾飞,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姓名:朱勃衡
学校:浙江省舟山市定海二中教育集团檀枫校区
年级:初三
班级:3班
指导老师:庄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