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春节》江芸
说起中国最有特色的节日,我想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春节,它不仅是我国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而且还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据说5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名称叫过年。每逢过年时期这就少不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地区的文化丰富多样,或许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就让我们走进北京,看看北京人是怎么过年的吧。
北京对过年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到了三十的那一天事情会特别的多,在北京也有一句俗话叫做:闹一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除夕。
早晨北京人会早早的起来装饰自己家的门户,老人们则是做对联。说起对联,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大了。如今我国科技的发展迅速,街上卖的打印字贴随处可见,可北京人还是保持传统的风格,从纸张的裁剪,到写的对联都是自己动手。家家户户写的对联都各有创意和特色。当他们把对联贴在上时,路过他们门口的人时不时的要停下来看个几眼,那个人家仿佛自家的文化被传扬开了似的,特别高兴。
走进胡同你会发现一些年轻的妇女们则坐在自家的家门口心灵手巧的剪纸,更多的是剪窗花,她们剪的窗花活灵活现的,妇女们则更爱一些自然风味,旁边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则拉着自己的妈妈们剪他们喜欢的十二生肖动物等。把这些贴在窗户上使原本平静的窗户增添了几分过年的喜庆。
过年对于贴这字除了以上的两种外,对于北京人而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贴年画, 年画大部分是以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等事物。不同时期所作的画是不同的,比如:如果需要来年风调雨顺时,则需要配上一些天气作为背景。如果希望来年能够平平安安的话,则需要在门上贴上关公的图像。在这里有一个传说:说当年关公匡扶正义,被上天感动,封为神。只要有关公在的地方就会有正义。还有……..
当然过年跟吃也有关系了,北京人讲的就是吃喝玩乐。包括过年给神明上供的食品也是给人吃的,在北京对于吃有一句俗语:心到神知,上供任吃!也是不无道理的。北京人最丰盛的一次饭莫过于除夕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的团圆饭了的饭中有荤有素的,最常见的莫过于冷荤,大件和清口菜了。冷荤的有冷冻,冷炖肉,鸡鸭等。大件的莫过于红烧肉,扣肉等。说到清口菜:一般是豆腐,青菜等。等到所有的主食吃完了以后,最后的压轴上场的,那就是饺子和汤圆了。在北京人的眼中,只要吃了汤圆,就意味可以团团圆圆的。对于饺子有一成意思就是:交子之意。一个个饺子包的是金元宝的样子,在饺子里面放一两个红枣或者枣,栗子等东西,如果吃到枣意味着甜甜蜜蜜,如果吃到栗子就表示来年能够再接再厉。还有,,,,,,
到了晚上的时候,无论多晚对于北京人来说丝毫没有丝毫的困意。老人们坐在一起喝茶下棋,孩子们在一起嬉戏打闹,看着春节必不可少的春节联欢晚会。抬头望望天空,有一个非常美丽的色彩,使得原本平静的天空,多了几分过年的气息。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过年必不可少的之一烟花炮竹了。说起烟花炮竹它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我们中国的火药。
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丹经中就详细记载这火药的成分。在我国的隋唐时期火药发展成烟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烟花。隋唐帝曾经发文说到。“灯树千光照,花艳七枝开”的千古名句。
在老北京有守岁的习俗它蕴含着家人团圆的温馨凡是父母健在的必须守岁,他们希望这个风俗可以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在大年初一到十五这几天的趣事吧!在北京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 大年初一,满街走。初一初十五,走亲戚。指的是北京人在这几天每个人都要拜年,一般先从家里开始,先是小孩子,他们要向长辈们说:吉祥如意,长命百岁。而长辈们受拜后,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碎钱给他们。街上遇到的人,则会互祝吉祥语,以保来年可以顺顺利利的。
然后要准备好各种大包小包的礼品,挨家挨户的上门拜年,而小孩们也要跟着着爸爸妈妈去看望自己的叔叔阿姨或者是爷爷奶奶。而世世代代是北京的人,则会选择逛庙会,
这几天你们会看到,庙会挤满了人,这也是有原因的。在古代皇帝每年都会选择祭祀,来跪拜神人和祖先来乞求家人以及后世能够一帆风顺,平平安安的。即使到了晚上也是人满为患,寺庙里的人为了过年的喜气,也会在城楼上挂满灯笼。格外漂亮。
北京的春节在人们心中是一种抹不去民俗文化,在这个文化中包含着家人的温馨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和希望。这种文化已经扎根在北京人的心中,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他们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流传下去。向后人向世界传递老北京独有的特色和信息。
作者姓名:江芸
学校: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
年级:高二年级
班级:8班
指导老师: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