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逆浪千秋 陈诗佳
逆 浪 千 秋
“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当《那年那兔那些事》的话语如华丽的歌曲般波涛响起,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中华魂究竟常常因何而起?
当我还小的时候,广场上就喜欢搭戏台子。请上十几个老戏子,再摆上好几十个塑料凳子。大喇叭宣传的声音经久不息,闹得我无心作业,只好“乖乖”早早地占了个前排,做足了看戏的准备。
幕布拉起又合上。或青山,或塞北,或小桥流水,或西厢华堂。每一次都是不同布置和场景。锣鼓吵翻了盘,二胡流水了西皮,就看到美得不得了的戏子们和他们的浓妆和他们艳丽的衣袍风吹着一样地上,风吹一样地下。他们嘴上咿咿呀呀着,我依稀辨别出“老爷——”“小姐——”几个称谓,其他的虽都靠着两旁鲜红的题词器才听懂,但也被他们的面容染上了几分悲喜情绪。我也知道是子女就当拜寿尽孝,是佳人才子则当坚贞不渝,是好汉英雄应当报国守疆。常常依样画葫芦学学大人们的忍不住落泪;再回神时,只有寥寥无几的老人还在座位上。
幸而恰好我对门的一位婆婆就是一名老戏子。于是我们常常围住她不放。听她有一些没一些说说戏里戏外。她不止一次地和我们说起,上台演出一次一百元,自己上妆,服饰主办方会提供。在我惊讶这金额如此之小时,婆婆只是笑了笑。
又过了几个春夏秋冬,不知道是年岁多变还是作业增多,这样的观赏机会就少了很多。现如今,机会也就很少存在了。
我这才领悟了婆婆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笑容——那是纯粹的对戏剧的热爱,对国粹的自信,或许也有几分无奈吧。这无关乎金钱,无关乎名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在隔壁邻居的小姐姐家里听她又开始在一遍一遍地诵读着她的《论语》。阿姨则冲到我面前说:“佳佳,瞧阿姨这一身怎么样?跟我们家的新中式装修风格搭吗?”我的眼前不禁一亮:“阿姨,您可真称得上是既时尚又有中华经典风范的大美女啊。” 身材本就姣好的阿姨穿了一件素底青花的旗袍挺立在透亮而不乏唐风汉韵的客厅里,别提有多美了。中国传统服饰本来就被外人所惊叹。特别是旗袍,多元的花样勾勒出鲜艳的美貌,修身的设计完美展现女子风采,开衩的风格又添上了一层别样的艳丽面纱。当然还有其他各民族各种款式的服饰。汉服则更甚,它不仅是华丽服饰,更是融进了我们千百年来的历史,是代代王朝的文化象征。
“妈妈,你又臭美了。”
“妈妈,你这装束,粗一看,的确不错。千好万好,就是有一点不好。”
“妈妈,那可是你嘴上的一小点,心灵上的一大点。”
“妈妈,你的口红抹得太艳了。你可知道,中国人是最懂得美的内核是自然。”
“你这个死妮子······”
小姐姐可能是反感她妈妈的显摆,故意在揶揄阿姨呢。但我听了却不由微微一笑。
阿婆的离去一度让我以为中华文化在渐渐隐匿。但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否定。遥想当年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几张泛黄的老相片至今被世人翻出来反复夸赞吟咏。隔着时间的深渊,洪潮依然泯灭不了他眉间傲气。我泱泱中华文化,溯洄五千年,华夏子孙们守护着这条巨龙,谱写出一曲战歌似的荡气回肠。娓娓道来皆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源,她们扎跟在中华文化的大地中,被华夏子孙浇灌了数千年,终是开出了绚丽的花儿。她们也深深地住进我们的心中,冒出的芽儿蔓延缠绕着我们的心脏。
这条龙盘踞在世界顶空,屹立东方。
这条源,滚滚向前,逆浪千秋。
作者:陈诗佳
学校: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五班
指导老师:詹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