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第7题】茶之道(汪晓蝶)

作者:文化苦旅 投稿时间:2018-11-13 19:08:42

茶之道


汪晓蝶



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几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壶香茗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任何时候,喝上一杯茶,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寻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气息。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不知于何处,中国文化幽然出现,不知于何时,中国文化开始熠熠生辉。它从给历史深处走来,携一杯香茗,所到之处茶味飘香,沁人心脾。

茶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茶味没有被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所冲淡,反而多了一种历久弥新的韵味。

“茶中天下事”,天下之事都融于茶中,千古风韵一饮便尽知晓。中国自古以来似乎都不乏有茶馆的存在,而茶馆也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求“静”的绝佳场所。老舍的话剧《茶馆》更是将茶馆文化推到高峰,人情世故都消融在一杯又一杯的闲茶中,记录在历史的书简里。直至今日,中国人依旧喜欢饮茶,但不止局限于茶馆中。他们把昔日的茶馆设到了自己的心中,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饮茶只是用于远离尘世的一种方式。

中国民间的泡茶技术十分讲究选茶、取水、烹茶、奉茶,但在饮茶方面却多为清饮。“冲以沸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固有之味”,这大概是基于中国人骨子里透出的那股淡然的精神境界吧!在中国,人们似乎不愿意将饮茶提升为品味的高度,而更愿意将茶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沿袭,更愿意将茶看作是清净淡然的象征。当一壶青烟徐起的茶摆在面前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因此,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凡的品茗艺术。

茶自唐朝兴起,制作工艺、泡茶艺术、品茗技巧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却延续至今。茶文化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如此——为茶之品,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够“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再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被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纵观历史,五千年来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唐代茶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而到了今天或者未来的50年到100年中,茶会是以怎样一种方式流行着呢?也许这正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智慧而又勤劳的民族,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有十三亿双手就会创造出十三亿个奇迹,有十三亿张口就会讲述十三亿次传奇。茶,这一叶承载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文化方舟,随着中国这一东方睡狮的觉醒,将拉起昨日的铁锚、扬起万众一心的风帆,驶离历史的港湾,远航未来的彼岸。向世界发出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



作者姓名:汪晓蝶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5班

指导老师:余慧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8-09-01

结束时间: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