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2题】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叶博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中华五千年,诞生的文化可谓是浩如烟海,灿若星辰。自夏商以来,古代先民在二十四节气中,探寻自然的奥秘;在诗词歌赋中,体会方块字传达的意趣风雅;在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的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岂能在这一页纸上涵盖得了呢?
而今,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传统文化又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一股“尊孔”为首的国学热,正在这一片神州大地上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渲染着我们的生活。且看“国学热”,这支精锐之师,其中的先锋部队——儒学教育,正以快速的步伐向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开进:不论是语文课本,还是课外资料,都增加了不少古典文化的内容;“子曰”“孟子曰”等字眼也成为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现在与一些低年级的孩童交谈,他们也能随口背出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的名言。这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现在学习国学的环境与氛围已经好了很多。彼此之间的言谈,时而有些“之乎者也”的说词,也是一种情趣。我仿佛回到了汉代,又回到了那个“独尊儒术”的文化熏陶的氛围中,可见这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自古以来,环境一直都是造就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崇洋媚外之后,炎黄子孙已经觉醒,懂得重拾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不忘根本是自然,中国人就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且致力于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让每一个中国国民从小就进入芝兰之室,能够在“耳濡目染”中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引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得更好、更强。
设想一下,如若将一个牙牙学语的幼童置于一个蛮荒之地,没有源头活水的文化熏陶,就算他真的有过人之处,也会像方仲永一般泯然于众人,甚至低于众人,更别提成长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的栋梁之才了。
言而总之,在这样的一个国学盛行的大环境下,全社会的人都行动起来,造就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环境,身处于这种文化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的力量也是极大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诞生新的儒学大家吧!
当今社会,我们是幸福的,没有经历秦皇朝的“焚书坑儒”,没有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更没有清代的“文字狱”,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我们尊崇的经典文化去学习与研究,并安然享受在研读与品味这样的文化中获得的快乐与安逸,这一份快乐安逸或是长久,或是短暂,那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明辉煌璀璨,我们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的优越条件,对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和发展经典传统文化呢?倘若这份儒学文化没有去传承,那么它就会像渡渡鸟一般成为历史,成为几句粗浅描述和几笔枯燥的线条画罢了。
每一种文化,就像是一棵稚嫩的花草,你不去浇灌与呵护它,它就会发黄,直至枯萎,乃至到最后只剩下腐烂的根。长此以往,原本丰茂的土地上,绿洲变成了荒漠,整个民族就缺失了生存的根。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愫与渴求,来做一个传承者。在大机器时代,任凭技术再先进,也生产不了有灵魂和思想的生命产品。当然,这一份传承也不是硬性要求,它需要人们有自觉的内在意识,然后外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让其成为自身的兴趣,再延伸到习惯。当这份传承是发自内心的,而并非流表于表面形式,才会真正地使得传统文化、文明被我们后嗣子孙发扬光大。就像对待湘绣一般,不仅仅是偶尔举办比赛与展览,或是用文字去说明一下传承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种精湛的技艺,去精雕细琢,去反复推敲、仔细研究,才能领会其精髓,真正传承并发展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是啊,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的必要,是我们每个国民的责任和使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缓慢、绵密、恒久的行动中来吧!让这一份传承发自内心吧,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才是我们当今青年自我价值与责任感的体现。
浙江省龙游县华茂外国语学校 八(9)班 叶博文 指导教师:钟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