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7题】血脉相承(廖博雪)
血脉相承
廖博雪
那些啊,能找着自己根的人,往往能安定下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终此一生。
任万事纷纷,只愿直道而行。
七十多年前,他在他所向往的那座大城市中学习、生活。他上了那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中的一所,尽管每天做的事情只有学习、吃饭、睡觉,她也丝毫没有厌倦。因为他明白在那时,他只有通过不停的学习才能为以后的自己谋得一条好的出路,他愿意为此而努力。
六十多年前,他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学习之旅,在他所相望的另一所城市中生活、工作。他大学的专业是会计,所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的坐在低配的电脑面前计算并修正数据,年复一年,尽管耗费了时间,损害了眼睛,但他依旧努力地工作着,为的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愿意为此而付出。
现在,他已经离开了他是之前所向往的那座城市,生活在一个小镇中,仍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
那个小镇便是我所居住的的小镇,关于他,都是从父亲那听说的,父亲十分敬重他,都称他为杨先生。这位杨先生与我父亲是同行——都是从医的,我父亲同他相比道行较浅,说不上竞争关系,却是师徒关系。
父亲转行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母亲得了重病,经过两年的医治终于有所好转,家里所有的经济开支都来自于父亲,那时我虽然刚上初中,却已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一个人,知道他们的不易,我从不追求物质上的生活,用心学习,做好自己。或许正是因为比较早地成长,让我无法理解父亲为何要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让我们一家的未来变得迷茫。若这一行改得好,则万事胜意;若这一行改得不好,将陷入困境。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父亲只说我还太小,有些事还不懂。我知道父亲同杨先生关系好,肯定是受杨先生的影响。
周末放学了,我气呼呼地冲到杨先生家。说来也怪,我并没有去过他家,关于他的一切都是从父亲那了解到的,我只见过杨先生一两面而已。在我的记忆之中,他家不大,只要找到门口有许多人的,便是他家。我找到了,冲到他面前,我还在想,他专业并非中药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找他瞧病。难不成用了什么手段?我明说:“杨爷爷,我父亲为什么会突然改行,是因为受你的影响吗?”他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笑,然后让前来瞧病的稍微等一等。他把我领进他家,我呆了一会儿,他家并非所有人能进,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一种熟悉而又奇怪的味道,地上,桌上,都是各种煎煮器具左手边的是一个小药房,我探了探,里面摆着各种药材。大包小包的装好的药,有的用炉子煮着,有的则放在一旁等待着病者来认领。正对着的是一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上面摆着各种有关中药和医学的书,还有几本躺在旁边,像是被刚刚翻阅过的。看了看四周,没有整套的家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只有几张桌子和一张供一人睡的小床。本就不大的房子显得越发狭小,这不像家,却是家。
杨先生坐在我的身旁,我转过头,看那花白的头发下面是他宽大的额头,由于严肃而在眼角,包括内眼角与鼻梁相接的地方出现了太深的皱纹的眼睛。他的眼睛没有老,黑白分明,正是由于这黑白分明的眼睛和略略翘起的嘴角使这张严峻的面孔流露出温暖。他注意到我了,拿起近旁的药材对我说:“行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它有止血、活血双向性功能,还有这半夏之所以为半夏是因为它生长在夏季的一半采收,我总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如此啊。别看这普普通通的一片叶子,一只虫子,一点果壳,它到底是治疗了多少病痛啊。杞人忧天不是我想做的,付诸于行动是我愿意做的,病患能少一个是一个。好好利用古人所流传下来的,这是根,不能不用啊!”是啊,有人说“活着就是痛苦”,悲观主义者认为“肉体就是痛苦的源泉”,当然还有中国佛教理论“人生来是受苦的,苦难贯穿着人的一生”。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因为生病得不到救治死去的,我相信杨先生见多了生死离别,听多了悲伤叹息,才会选择放下他原本稳定的工作;我也相信杨先生怀有着对中华文化那份执着与热爱,即便不是中药,只要是有关“中华”一词,就能使他情思高涨。
回家的路上,脑子中不停盘旋着“升降浮沉”、“中华之根”。踏进家门,父亲在等着我,还没等我开口,父亲边说:“杨先生是影响了我,也影响着你母亲,因为他,你母亲的病才有所好转,杨先生之所以来到我们这里,是因为他的父母是在这离开的,他父母都得了重病,几经辗转,来到这里,都说中医治根,他父母的病在这里得到治疗,但还是为时已晚,不久便离开了世间。在那时啊,就算有钱,也治不好你想治的病。”我对父亲说:“对不起,我现在知道你是想像杨先生那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我还太小,真的有很多事情都不了解。我会像您,像杨先生学习,学习这中药,学习中华之根。”
何为根?木下为本,本之为根也,这根始终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是血脉相传的基因,是伴随着生命繁衍镌刻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中华民族的根基深植于中华大地,中华大地养育着中华儿女!
水同源,山同脉,天同辉,地同载,我们同以血脉相承中华文化。
作者姓名:廖博雪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5班
指导老师: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