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组 1】 妙剪生花——剪尖下的中国艺术 汪雨洁
随着《最忆是杭州》2016的G20晚会实景演出惊艳世界,《梁山伯与祝英台》《采茶舞曲》《高山流水》这些中国本土艺术也走出国门,渐渐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触动全球人的心灵……果然本土的才是最美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心潮澎湃。可令我最激动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岂止于此?
几年前,我在浙江海洋大学观看“离岛·风情”海洋剪纸作品展,现场表演——浙江优秀民间老艺人陈士定的剪子上下翻飞,鱼、贻贝、螃蟹……一件件剪纸作品在转眼间问世……那时只是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其实剪纸作品中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云纹、铜钱纹、网纹……而那剪纸常被用在红白喜事和过年过节供奉菩萨时。《猴抱桃子》寓意长寿吉祥、《鱼娃》寓意年年有余、《福到渔家》寓意幸福美满,老艺人陈士定的作品中又加入了新的吉祥元素:“贻贝”,有宝贝之意;富贵虾——大富大贵;海老虎——避邪免灾……
后来,在网上搜索,得知我国的剪纸从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剪纸作品极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 陕西、山东等地的豪放粗犷。广东、福建等地的纤细秀丽、玲珑剔透。江苏、浙江等地的疏密流畅、精巧明快。不同地域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舟山剪纸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后,到舟山居住的百姓代代流传下来的因为海禁,舟山的文化发生过断层。听老艺人陈士定说“舟山群岛中绝大多数人迁自浙江沿海一带。尤其以宁波的鄞县、慈溪、余姚、镇海等地为多。这些地方的人将文化习俗带到了舟山群岛。”后来, 随着百姓在舟山居住的日子越来越长久,他们根据舟山的海洋自然条件和渔业生产,进行了海洋文化创造,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比如受到渔捕文化、舟山群岛民俗、观音信仰崇拜、吉祥文化的影响。浩瀚的大海,灵动的海洋生物,美丽的渔姑,憨厚的渔民,渔村民俗,渔船礁石,都为剪纸提供了创作灵感。
剪纸在舟山民间可称得上是“遍地开花”,嵊泗、定海、临城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主要有渔民画风格、兼具柔美和豪爽的单色剪纸、佛教题材套色剪纸、现代风剪纸……
小小的剪纸,其蕴含竟然如此丰富,触动我的心灵,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旗袍、文房四宝、茶、中药、年画、谜语……每一样,细究其背后,都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在舟山,剪纸中的渔民画上了旗袍,上了嵊泗渔港小镇的屋墙,上了瓷器……在岱山岛鹿栏晴沙的上空飘起了海洋夜光风筝;打击乐情景剧《鼓舞大海》,由舟山锣鼓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了戏剧、舞蹈的艺术形式,又加入了渔歌号子、谢洋大典,岑氏木船等非遗项目元素,这种海洋氛围也在剪纸中一一呈现……文化交融是随处可见的。
中国文化,它涵盖了社会秩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尊老爱幼、诗词歌赋、求同存异……中国文化那独特的个性已延续千年,00后的我们,承担的是延续中国文化文脉的使命。在发展中传承,在改变中留住文化之根文化之魂。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国人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纷繁的文化中,守住本国文化的根与魂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何以在世界文化中彰显自己的本色。
我向往出国旅游,向往近距离地看看异国的文化,放开眼界后的欣赏或会更美。但本国的文化永远是我骄傲的资本。我虽只是一名中学生,但接下来的岁月,有更多的领域让我去了解,去发现,让中国的文化之美,去融合、去发展,让其熠熠生辉,闪耀世界。
汪雨洁
南海实验高中
高二(6)班
指导老师:刘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