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2题 】传承与尊重 (蓝承意)
传承与尊重
璀璨的中华文明沉淀了五千年,曾几度面临消失。近几年来,人们终于不再崇洋媚外,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但是传承、发扬、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史真的那么简单吗?
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有多少编剧是参照历史编写剧本的?大多都是为了剧情、效果而随意改编历史。尤其是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秦始皇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在现在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农民起义的原因,用水清洗了秦始皇所有的功,用浓墨深描他的过。他被塑造为一个“昏庸无能,残暴至极”的暴君。他只知以一国之君之名令黎民百姓为其建筑华丽的宫殿,规模宏大的陵墓,不懂得体恤民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任由奸臣掌控大权。
但是,在历史上呢?他善待功臣,例如李信。李信,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将军,曾夸下海口,扬言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大败而归。后来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将王翦,再次攻打楚国,不过,他仍然将李信放在副帅的位职上,这种做法是对臣下多么大的一种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儒生骂他暴君,可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斥他严刑峻法,可他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荆轲行刺,他怒火万丈,可秦军攻占燕国却没有屠城暴行;他消灭六国未杀王公大臣,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
将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这固然是好的。 但是对于人物只看一面,这是不尊重历史的。
再如昭君出塞。很多影视剧对于这一事件的描写皆为汉元帝与王昭君恩爱非常,匈奴大军直压边境,其首领听闻王昭君美人之名,向汉元帝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汉元帝最终为了国家将王昭君送与匈奴首领,分别之时,汉元帝与王昭君皆万分悲痛。而历史上的昭君出塞与其截然不同。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其兄长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历史上的昭君是主动请缨嫁与呼韩邪单于的,她是为了国家献身的,但不如影视剧中那般悲痛。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现在所谓的“传承历史”并不符合史实,这是不尊重历史的一种表现。
我认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象的改编违背了重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中华文化。不论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历史剧,都应该尊重历史。“戏说”历史,实则戏说我们这个民族。影视剧对历史的改编,从某种程度上,会对人们的主观意识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一次接触该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人来说,以后提及该人物或事件,第一印象就是观看影视剧时的想法,而第一印象是很难更改或磨灭的。文艺家,特别是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家、编剧者,应当正确对待历史,多读点历史,尊重历史,让人们正确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而非是为了剧情任意改编的历史。
浙江省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八(11)班 蓝承意 指导老师 廖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