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究其根源,龙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非常重要,因为,已经成了龙文化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直到现在为止,龙的文化与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也时时刻刻存在在我们身边。
比如:现在许多人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认为它是风水的象征。将龙的塑像摆在东方或北方,用来改善风水,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据首 ,可见人们对龙的重视。
老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抬头,是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于二月二从东方升起,角宿据称是龙角,先出现在东方,所以是龙抬头。: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于是人们在二月二多吃面条、烙饼,因食龙之须、鳞对龙无多大伤害;最忌的是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一顿米饭要伤害多少龙的性命。闺中妇女还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龙目。以上活动体现了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
在中国端午节龙舟赛是重要的活动,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不仅是我们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许许多多的关于龙的民俗活动。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主要分布于中国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普米族有"龙潭祭节",兰坪普米特的龙潭祭节在农历正月、二月,宁蒗普米族则在农历三月、七月。
中国民族众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胜枚举故不再赘述。上述各民族的与龙有关的节日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含义却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龙也是“容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福生,谐天,奋进”的代名词。
可见,尽管龙存在与否,我们不知,但是我们还是要像龙那样,傲游九天,傲视苍穹。我们中华民族也要像龙那样,腾飞九州!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九(10)班 夏一言
指导老师: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