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普及还是致命的伤害?
“社会我魏姐,人狠路子野。”随着电视剧《延禧攻略》的开播,社会上再次掀起了一波“传统文化热”。 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主题也大有向历史剧发展的趋势。
谢天谢地,在不少“饮水思泉”“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吁下,人们终于学着开始从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了。只不过,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不少影视作品只为追求收视率却不尊重历史。就拿历史剧中的经典《甄嬛传》来说,号称历史剧中的良心之作,却也出现了令人难以忽视的错误。剧中的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生母分明是钮枯禄氏,却因剧情需要,被编纂成了卑贱的宫女。像这样历史为剧情让步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不由得令人担心起来,这样下去,历史还会是历史吗? 是否有违弘扬传统文化的初衷呢?
在我看来,随意篡改历史的影视作品,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而是对传统文化致命的伤害。影视作品作为新兴的传媒方式,面向群众广,影响范围深远,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对得起事实。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听到“推出午门斩了!”类似的话语,以讹传讹,午门就成了人们刻板印象中处死刑犯的场所。事实上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绝非此地。所谓人言可畏,刚开始一两个人还会抱着怀疑的态度去佐证,然后向大家呐喊:“事实并非如此!”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了,如同石沉大海一样,一丝波澜都未曾惊起。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当眼见与自己一贯的思想相违背时,都会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相信“权威”。久而久之,竟然连持着怀疑态度的人都成了凤毛麟角了。
可悲!可叹!历史本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是由无数前仆后继的史官用笔杆战斗出来的,用血肉之躯造就的。如今却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成了无关紧要的“过去”。我相信,若是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历史将不会是历史,它会成为我们编造出来的虚幻的梦境。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就是尊重传统文化,若是连历史都成了我们编造出来的,那我们上哪去汲取精神养分呢?岂不是自己和自己开玩笑吗?
这里就不得不强调一下工匠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了。如今影视作品的发展不免有些“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视了作品的品质灵魂。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聘请流量小生、当红小花上,并以各种方式进行炒作宣传。殊不知,收视率不是衡量一部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标准,内在品质才是。收视率不过是外在的华丽包装,红极一时,便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承载着工匠精神的经典作品,才有雄厚的资本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屹立不倒。
宁缺毋滥,高速发展应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一部经典之作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我们等得起。但是,请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注定永远在重复着过去。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九(9)班 徐吟荷
指导老师: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