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题2】 朱怡甜 在继承中发展的文明
在继承中发展的文明
文明是基于历史所沉淀,是达到高度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向。它是既从前也是现在。在如今,需要继承与发展。
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质和精髓所在。在新时代,它面临着挑战。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诗句。每想起这句诗,脑海中浮现的是顽皮的稚童,是安闲的田间生活。见别人空间中分享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能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暗恋。听到身边人郎上几句古诗词,会不禁称赞:“有文化,真文艺”,对于中华文化的好感是自觉形成的,中华文化已潜移默化的扎根在心里。优美的古诗词在古代是文人的乐趣,在现代也被人欣赏与喜爱。文化的传承是持久深远的。
当然,中华文化不止是古诗词,还包括神话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等。但许多优秀中华文化在逐渐走向衰微。以切身体会到的戏剧文化为例,京剧作为国粹,但觉得好听并且去学习的青年越来越少。曾看过一个帖子,标题是《原本你以为很贵的东西,原来这么便宜》讲述了作者跟着一位有名的京剧家长期学习,只花了几百块学费。反映了国人学习京剧的冷清。
相反,搜索现在流行的说唱,街舞等艺术的起源,都会弹出两个字“美国”。日常生活中,社交媒体上司空见惯的评论,“中国从国外引进了xxx节目。中国抄袭了国外xxx节目”中国的原创节目少之又少。大众媒体作为传播的主要手段,是这样的现状。
用鲁迅先生的话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会回答:没有
中国人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元素”。
一系列节目都在强调着这一点。《经典咏流传》《朗读者》《汉字听写大赛》热播,唤起了人们对经典,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打造了《中国新说唱》,选手导师们,在说唱中融入了中国特色。《这就是街舞》,在街舞中融入了武术。这比垄断这种艺术的传播更加高明,更加展示了中国的魅力。《汉语桥》,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汉语热”,中国文化在“走出去”。
中国文化在以创新精神不断传播,创造新辉煌。
十八大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但许多人没有摆正态度,有抛弃传统文化思想,也有全面继承传统思想。有“西方的月亮圆”的观念,也有“闭关自守”观念。
作家刘瑜的文章《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中写道“我只知道,在一个法治国家里,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由的约束。”“ 自由的悖论恰恰在于,自由的保障,来自对自由的限制”文章写的的是对作者中西方市场的看法,但我认为结论在文化中也同样适用。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保持特色,吸收精华。这样的精神应作为我们的一把标尺,为了自由而限制。但从不限制我们对“美”的追求,而是不为了一种“美”而失去一种驻藏在我们血液中的“美”。
时代在变化,新时代的到来,传统信息的记录,可以说科技比人脑要更方便快捷。但科技永不能取代传承精神,不能取代一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作为新时代的箐箐学子 ,我们应有着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东西——观念意识。应唤起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造新时代世界性的中华文明。做新时代的文明继承者和开拓者。
朱怡甜
温州市五十一中学 高二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