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一题】隐形的龙文化
隐形的龙文化
龙,这种奇异的生物,虽然至今还没有人看见过,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祖们对龙就十分崇拜。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的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古代帝王也都以龙作为身份的象征,直到现在,有关龙的成语典故还是被广泛应用于形容美好的事。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图腾不仅是一个符号,还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骨髓。那么,龙文化究竟代表着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礼·明堂位》说:“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诗·商颂·玄鸟》说:“龙旂十乘,大糦是承”;《周礼·秋官·小行人》有“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的记载。由此可见,在古代,一个国家、一个部落、一个氏族都以龙图腾来作为服装、餐具、符节的标志,足以证明龙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力。自汉代以后,龙形象趋于神圣化,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个人崇拜还是宗教信奉都随处可见,不仅经久不衰,甚至还有愈来愈烈之势。如今保存的各地古代建筑几乎都存留着龙的身影,特别是帝王的宫殿,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大明宫,未央宫等。据史书上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才有了后世江河浩荡。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而今,我们的民俗文化也深受影响。元宵节又称舞龙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本与龙无关,但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由此,人们每当元宵节的时候,都会亲自做龙灯,这是丰富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象征。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在这天,人们认为吃的食物都是龙身上之物,比如面条便是龙须,煎饼是龙鳞,而且这天忌吃米饭,人们认为米饭是龙子,如果吃米饭会伤害多少龙的姓名,妇女也不允许拿针线,以免戳到龙目。
在新时代的今天,龙不仅代表着和平统一,还对中国大陆,港澳台的一同有着象征意味。1978年改革开放也是希望中国能够像龙一样经济腾飞。
龙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社会,传承龙文化,已经成为所有炎黄子孙不必言说的愿望。“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九12班 钱诗雨 指导老师:黄红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