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穿行于葳蕤间,行走在消逝中

作者:悰左 投稿时间:2019-02-14 11:47:47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敖鲁古雅文明

杭州外国语学校 初三(2)班 陆嘉仪

一段古老的传说正在消沉,鹿铃要在林中迷失,篝火舞仍在飞转,桦皮船漂向了博物馆,那里有敖鲁古雅河亘古不变的沉寂的涛声……曾经的狩猎点变成了苦涩的理想国,他们不再是驰骋的猎人,被更为强大的潮流裹挟着行走……

曾经在遥远的内蒙古

有一个在草莽间穿行的部落

它的名字叫作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历史溯源

-早在1820年,这个随风流浪的部落牵着他们的驯鹿,一路向北,漂泊到了山岳林野傍的根河,生生世世扎根于此,一边打猎,一边养着他们的驯鹿不再过问世事。

-乃至新中国成立,他们仍旧滞留原始公社末期

-1957年开始定居,1965年迁至敖鲁古雅乡

-2003他们放下手中的猎枪,继续与驯鹿相依为命

-在时代浪潮的冲蚀后,它成为了中国残存的,最后一个狩猎民族,也是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那么,这样一个满怀驯鹿情结的部落,究竟消失了什么? 

这叫撮罗子,是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赫哲人与鄂温克人的叫法结合,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如今的族人搬进了舒适的小平房,它们成为了破落的摆设;如今的族人已经摒弃猎人的称号,人们使用过的猎枪藏进了博物馆的玻璃后。

族人渐渐离开这片莽莽丛林,外面的世界远比葳蕤但单调的草木精彩;曾经独树一帜的文化被尘封;就连能讲一口纯正鄂温克语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那么,我们自然会发问:为何消逝?

【原因探究】

1.地理环境

敖鲁古雅部落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

而它所在的根河市气候寒冷恶劣:它位于东经120°12´~122°55´,北纬50°20´~52°30´,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河市是中国最冷的城市,年平均气温-5.3℃,极端低温-58℃,年封冻期210天以上,境内有“中国冷极”。总结起来,就是闭塞,偏僻,并且寒冷。前去采访的刘镇玮同学在那里待了两天,就开始发高烧,不得不结束了采访。那么对于当地人来说,离开这里,去自然环境更优渥,适宜居住的地方,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2. 生活方式

    他们代表着独特的驯鹿文化和狩猎文化,如今他们已经没有了猎枪,已经不以打猎为生了,更多的就是通过旅游业和驯鹿养殖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原本的习惯被取而代之。而这同时,如此原始的职业,服务人群少,经济效益低,且艰苦异常,又有多少人愿意从事?

3.社会趋势

-传统民族原始社会落后于现代社会容易渐渐被同化

-年轻人在这里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都到大城市中生活寻求机会,只有只有九十多岁的玛利亚索老酋长(由于年纪大已经到根河县城中居住)等中老年人继续留守

-这样的文化没有什么人去关注

-狩猎文化已经与现代世界相违背。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敖鲁古雅文明只能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侵蚀,渐渐消逝。

他们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与这个大环境相悖的,往往会被淘汰,所以当某个地方所拥有的能顺应大多数人的心意时,它才能经久不衰。丽江古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对比分析】

在阿来的笔下,一滴水在波涛翻滚中寻觅。

它流经的这个地方 ,叫做丽江古城。

同时,汪欣然同学走了一趟丽江古城。

在去之前,她问当地导游:“你觉得丽江古城能保留的这么好,是为什么呢?”

导游十分干脆地回答:“因为落后啊。”

因为落后,它才能在别的地方进行日新月异的工业发展时止步不前,没有改头换面,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但当汪欣然真正走进古城时,她发现,她心中那个古色古香,充斥着民族古早韵味的城市不见了。车水马龙,喧嚣不已,两边的商业街卖着人们需要的现代化的商品——自拍杆,充电宝,等等。打着古城噱头的风景区,为了取悦从外面涌来的人们的胃口,变成了如斯模样。

她不禁再次发问:“这究竟是一种消逝,还是保留?”

当然是消逝。连内核都变了,还能叫作保留吗?只是风景和之前差不多罢了。

两个似乎毫无干系的地方,竟走向了同一个结局——消逝。

【向社会发问】

“既然民族文化会慢慢消逝,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保留民族特色的意义何在?

我们这样发问。首先,让我们看看坚守于敖鲁古雅的族人怎样看待。【视频】(右键+打开超链接)

那些留下来的人,都心怀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过去生活的向往

收到了约50份的网络问卷答案。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的资料搜寻,也发现一些来自名人大家的声音总结起来,便是下面三个观点。

观点一:应当保留

“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 历经千百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 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 息息相关, 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

——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

人们是在他们生长的土地,汲取足下隆隆作响的,叫做文化的东西,如穆旦所说,我们的呼吸与自然河流,我们的生命与长河共淌。

—————————————————网友发声———-——————————————

“如果过去一再消逝,只是展望未来,跟随社会趋势,轻易摒弃,我们会忘记自己的本初。随波逐流,没有目的,形态松散,所在的地方没有值得自豪的东西——也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归属感,人们不会坚定守护自己的故土。而且一个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不配被称之为民族,成为江海中的泡沫,淹没,随之不复存在。

“一朵真正的鲜花虽然难养,并且终将凋谢,但人们不会因此青睐假花。有生命力的奇葩,才是我们欣赏的美丽,这和物质发展不能和精神美学的追求冲突

有很多东西历久弥新,很多民族特色必将永远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骄傲的,也是珍贵的。有些消逝留给人们的是无奈与失落。所以尽管时代在发展变化,守望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重要特色是值得珍视的。

“在它还没有完全逝去之前,留住一点什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接期(有一个老封建社会转化到完全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毕竟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是共同生存的)。或许民族文化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根本与曾经,大家保留它的特色,是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根;亦或者保留民族特色只是交接时代做了应做的事情,人们意识到它正在慢慢的消失,但不愿放弃它的文化,做最后的挣扎而已。

观点二:优胜劣汰

“真正好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观点三:二者并存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保留民族特色某种意义上就是保留自己的根。一方面用于纪念与传承,另一方面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具有承前启后的现实意义。消逝不代表没有,中华文化五千年就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我们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抑或,消逝未必是消极的。先前提到的因素或许会加速文化的消逝,但同时,它们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民族景区的旅游化同时也让这种狩猎文化不会被彻底遗忘,让更多的人了解所以适当的淘汰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当并存

 

总体来说,“保留”的呼声大于“淘汰”。可现实,却是后者的速度快于前者。对此,我们,作为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解决方法】

1. 了解-感悟

  “敖鲁古雅”这个名字,对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去那里走走,看看那些穿行的人和驯鹿,去理解那些扎根且坚守的人们的心,然后把感悟带给更多人,未尝不是合适的方法。

2.出谋划策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简单。加强旅游化?让其成为和丽江性质相似的旅游区未尝不可,但前面已经说过,对内核的保留难以进行。出台政策?敖鲁古雅文明早已列入非遗之列,可它照样在行走中消逝着。对此,刘镇玮同学提出他的想法:

“任其发展:单纯的建立保护区会让落后的民族失去本源,只需在他们列祖列宗居住的地方,圈出一块活动区,让他们自由发展。且要根据民族情况,就地考察,酌情建设,让他们的家园更美好。

有些无奈,有些惋惜,但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那么,是这个所谓的文明世界”把“野蛮”的事物渐渐同化、淘汰,还是我们太过野蛮,精神世界被操控,美学认知在流失,将他们的文明否认,摒弃,让他们在前路茫茫中行走、迷失?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来思考。


活动简介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目前,中国共有 38 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是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古琴艺术、中医针灸……这些非遗瑰宝,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铺陈出生活中的诗和远方。青春的你,好奇的你,来读读继承者们的故事吧,在共同的精神家园里,我们都是继承者。 现在,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开始时间:2019-02-01

结束时间:2019-02-28